8月29日,应澳门人威尼斯邀请,美国休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丛小平做客我校“思政名师示范课”,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五四的女儿到革命的母亲:延安女性的家与国》的网络平台学术报告。讲座由我院中国近现代史系主任汪永平教授主持,我院教师、研究生等一百多人聆听了讲座。

丛小平教授指出女性在中国传统的家国体系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体系在五四以后发生了断裂,那么女性在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她们如何呼应这种变化?丛小平教授以袁静的《刘巧儿告状》为例,围绕剧本对现实原型中母亲形象的改编,从历史和文学两个维度,并结合作者袁静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分析了作者改编人物、创作剧本的目的,思考近代家国关系断裂后,女性作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她们如何想象自己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
丛小平教授指出作者袁静有意舍弃故事原型中的人物关系,将乡村女青年刘巧儿塑造为一个没有母亲的形象,一方面反映出了20世纪家庭关系中传统母女关系传承的断裂。另一方面,现实乡村中母女关系亲密程度高、家庭纽带依然强大,而这些乡村母亲却大多愚昧落后,无法指引年轻的乡村女性争取个人权利,袁静感到有责任创造出新的母亲形象来拯救年轻的乡村女性。因此,在剧本中塑造了一个中年女性“李婶”,并赋予其国家身份,使其以“社会母亲”的形象来指导和帮助刘巧儿反抗家长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自主。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变革中,知识女性试图将国家的关注和影响带入家庭,回应新的社会潮流。作家通过让女性的身份超越传统家内空间,延伸到社会空间,甚至现代国家的权力体系中,重新定位女性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对比同期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中出现的“落后”母亲,《刘巧儿告状》中的李婶的形象尽管带有强烈的革命话语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袁静将这种对国家的想象,化作具体的社会母亲的形象,仍然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表现出晚清以来的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变革趋势。传统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模式通过女性将家内的责任延伸到社会上,并在参与国家建设的过程实现其现代的再现。
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丛小平教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她厚重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独特的思索视角,博得了师生们的满堂喝彩。在讲座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中,丛小平教授细致而耐心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与我校师生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交流,还鼓励提问者继续查找资料、拓宽研究思路。在有关中国女性问题的讨论中,丛小平教授强调,女性的问题不仅是性别的问题,也是阶级的问题,因为底层妇女的苦难既跟她的性别、也跟她的贫穷有关,因此,做女性研究不能只用女性观点,一定要引入阶级观点,这样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本质。
最后,汪永平教授总结了此次讲座,高度评价了丛小平教授研究中国问题时注重中国的历史逻辑、注重中国的元叙事话语的研究特点,指出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其本质是相同的,亦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趋势,值得我们每一个研究者认真思考。
图文/张淑华 审核/吴闻川